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撰提首份ICERD之獨立評估意見 人權會完成4場次民間座談會

  • 日期:111-12-27

國家人權委員會鴻義章、蘇麗瓊、高涌誠等委員,為撰提《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ICERD)》之「獨立評估意見」,12月20日於台南舉行第4場民間意見座談會。

ICERD為我國在民國55年第1個簽署的聯合國核心國際人權公約,行政院已於今年12月14日發表首次國家報告。國家人權委員會自5月起積極辦理多場的專家諮詢會議以及徵詢民間意見座談會。

共計4場的民間座談會主要聽取原住民族、客家族群、新住民、非公民(如移工)等,因屬社會少數而易落入弱勢之高風險族群的意見,期使共同檢視ICERD之落實與改善。

鴻義章委員指出,關於漁船工與家庭看護工,首先要解決避免剝削的仲介制度,需要台灣跟移工的母國共同面對;另外除了原住民語與客語的語言認證制度之外,尚須積極促進非公民及新住民在臺灣語言平等的保障。清晰的族群論述有助於「臺灣國家認同」與「建構多元民族國家」。又「族群主流化」的內化教育,亦有助於提升族群文化敏感度,從而使得多元族群共同參與主流社會的建構。

蘇麗瓊委員表示,國家應該先針對新住民及移工的移民政策有整體性的指引及態度,再進行基礎資料的收集、分析、統計及研究,這樣才能評估這個政策對於推動族群平等是否能夠落實,才得以提出建議及改善的政策。

高涌誠委員則指出,臺灣的全民健保,概念上面是全民,其實是包含有戶籍、有雇主的外國人,但難免會遺漏一些人,例如,矯正所裡的刑期超過6個月的外國人,因為不被認定是合法居留,所以沒有全民健保的保障。

關於非公民部分,關注移工人權的民間團體認為,臺灣針對白領及藍領移工的相關權利設計,例如在永久居留權及家庭團聚權方面,資格取得有不一樣的規範,有差別待遇的疑慮。

座談會中民間團體代表除了關注各族群的平等勞動條件之外,也希望政府再加強宣導勞動法規與職業安全,重視勞動檢查及建立良好的通譯制度。此外,目前很多新住民擔任通譯,建議通譯的訓練課程內容可以更多元,例如依新住民的專業進行分類;平埔族群舉辦傳統祭儀時,未能如現行法定原住民能夠申請歲時祭儀假,建議政府應更積極維護原住民族參與傳統文化權益。

鴻義章、蘇麗瓊、高涌誠等三位委員同時認為代表國家觀點的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針對族群的界定,似有不合於臺灣族群現狀的描述,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期使各族群皆是臺灣的主流族群並互為主體。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固有民族皆為「國家民族」,其語言都是「國家語言」,都應受到保護與復振,由此出發落實《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