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112年10月16日下午,由召集人范巽綠委員偕同監察委員共9人,巡察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下稱國科會),瞭解該會於111年7月由科技部改制後的業務執行成果、科技資源配置及前瞻科技發展方向。國科會主任委員吳政忠率2位副主任委員林敏聰、陳儀莊及各科學園區管理局、財團法人、行政法人及處室主管,與委員們進行巡察會議。
國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彭麗春進行簡報,說明該會站在國家的高度,擘劃長期整體的科技發展策略,以「前瞻創新」、「民主包容」、「韌性永續」為施政理念,回應社會需求,規劃「晶創臺灣」、「AI發展」、「太空科技」、「淨零科技」、「量子技術」、「資安研發」、「人文社會」及「高齡科技」等8項前瞻科技。「晶創臺灣」是以臺灣擁有之全世界最完整半導體產業鏈,作為利基,結合生成式AI,提前布局臺灣2035年的科技國力。在「人文社會」方面,則是建立「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尋求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之共融發展;就該會補助之計畫及所轄法人之科學儀器及資料庫,加以整合,建置「共用核心設施資源平台」,支援各領域研究;進行高階科研人才之培育、科普扎根、產學研發成果接軌新創及科學園區之開發等等。
監察委員關切「共用核心設施資源平台」之機敏性維護情形;「國防自主」科技、AI、量子及太空技術之研發情形;「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標準;「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之收錄內容及設置效益;建議將「原住民族傳統生態智慧」納入「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並與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委員會及學者專家合作,發展生物科技相關研究;各部會存在之「科技行政」落後脫節現象,允宜協助解決;核能及氫能相關研究成果;提升博士班就讀人數之具體措施;應用高科技建立「事故傷害」監測機制,保護行人、兒童及高齡者生命安全;原住民族因天災被迫遷村之史實紀錄,應納入「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建議參考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機制,透過科研專案,導入民間能量,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防科研環境;當尖端醫學技術產業化時,應該思考醫學倫理如何把關,以及民眾的負擔能力等議題。吳主委及相關主管一一答復,並就未盡之處,另以書面資料補充說明。
針對科普教育之推廣活動,召集人范巽綠委員傳達科學教育界的反應,國科會自105年起,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辦理「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展現每一年各縣市的科學教育成果,受到各地學生歡迎,2023年預計擴展到30個車站。此項活動的初衷是,由大學端的學者,結合縣市教育局處、科學教師團隊,展開為期一年的高國中小科學活動,並以環島列車呈現成果。然而,2020年開始,當時的科技部及改制後的國科會反而透過採購,由法人取得標案再發包給老師執行,忽視老師們才是推動科學教育的主幹,此種作法,對第一線推動科學教育的老師們熱情、士氣有負面影響,國科會吳主委承諾檢討現行作法。
再者,根據2019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我國4年級與8年級學生,在數學、科學學科成就表現,都優於國際平均,但是在學習態度方面,4年級生對於數學、8年級生對於數學與科學的學習,感到疏離的百分比,卻高於國際平均。這些評比成績都值得關注,幼兒階段是科普教育的好時機,期望國科會能參考各國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育經驗,納入科普活動。此外,教育部自109年起,結合五大科學博物館、各級學校、科學研發機構與大學,及民間資源,推動「臺灣科學節」,呈現臺灣優質的科學能量。科學與科技是臺灣發展的命脈,希望國科會能與教育部共同盤點資源,讓科普活動發揮更大的效益,從小提升孩子們的好奇心,培養對科學的喜好,並且結合新課綱的方向,以動手做,探究與實作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培育下一代的科學實力。
范召委期許國科會整合跨部會及民間企業力量,提升產業環境及研究量能,搶得國際競爭先機,以前瞻作為,掌握新興領域發展的重要契機,打造科技的下一個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