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為瞭解「考古人才培育情形」、「遺址出土文物保存及展示情形」及「臺灣歷史文物徵集及典藏情形」,巡察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日期:112-07-25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112年7月20日下午,由召集人浦忠成委員偕同監察委員等15人,在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國立成功大學(下稱成大)校長沈孟儒陪同下,實地瞭解成大考古學研究所(下稱考古所)培育考古人才情形及產學合作成果,聽取該校考古所所長趙金勇簡報、考古學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主任劉益昌介紹臺灣考古學,並進行座談。
 
召集人浦忠成表示,日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的2023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成大在全球排名第24,為臺灣最佳,除對成大多年努力表示肯定外,並指出成大考古所在國內考古學界頗具影響力,也與原住民族聚落及文化資產保存,關係密切,對於此行程充滿期待。
 
座談會上,監察委員針對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小東門段殘跡」之保存、修復及管理維護經費來源;在飛雁新村基地發現之大湖文化遺址範圍,及挖掘出之古物,如何維護保存;目前從事古蹟、遺址鑑定工作之專家,人數不足,如何精進考古人才之培育方式;文化資產保存法令有關田野調查之規定,有無待改進之處;臺灣也是南島民族的擴散地,將來有無成為南太平洋大學(USP)第12個校區之可能性;成大考古所歷來報考錄取率均低於50%,報考學生之來源及背景為何;國內考古人才需求殷切,未來若成立博士班,將來會不會發生招生不足的問題;「考古學與文化資產」跨領域學分學程之推動情形及修讀人數;學生參與委託研究計畫或田野調查之主要工作內容;如何連結考古與南島文化,以確立臺灣主體性與歷史地位;臺灣原住民移民紐西蘭的方式及臺南南山公墓的文化價值等,提出詢問及建言。此外,監察委員建議教育部將田野實習經費,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補助範圍;關心成大考古所教研空間不足、與南科考古館合作之可行性等問題。劉政次、沈校長及趙所長加以說明及回應。
 
次(21)日上午,在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館長王長華等人陪同下,巡察位於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內的史前館南科考古館(下稱南科館)。臺南園區於94年開發時,發現多處遺址,孕藏著距今約5,000年至3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是目前臺灣遺址密度分布最高、文化層序最完整的地區。為了保存園區內所發掘的遺址及出土文物,於108年10月成立了南科館,是國內第1座位在科學園區內的考古博物館。
 
監察委員除了實地瞭解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到進入博物館後的維護、保存、展示等過程外,並至秘室瞭解及觀看專業人員如何整飭數千年前的人骨遺骸,同時也體驗了結合5G科技的「沉浸式互動劇場」,瞭解臺灣的古文明。委員們肯定南科館在考古研究及教育推廣上的努力。
 
下午,監察委員前往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稱臺史博)。該館於100年10月成立營運,110年1月重新開館,以保存臺灣文化資產、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在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及館長張隆志等人陪同下,實地巡察該館對於臺灣重要文物的徵集、典藏及維護管理情形,以及辦理展覽與推廣活動情形,並聽取史前館王館長與臺史博張館長簡報業務執行情形,及進行座談。
 
針對南科館業務部分,監察委員關切文物修復專業人才不足,影響研究量能的問題;如何提供誘因使專業人才留任;在營運經費的籌措上,如何獲得企業及民間贊助;如何提升國外旅客人數;志工運用情形及其工作內容;建議移師全國各地辦理考古特展,積極推廣科普教育等。文化部李次長及史前館王館長,對提問詳加說明。
 
針對臺史博業務部分,由於該館文物徵集大部分來自私人或團體捐贈,監察委員建議向社會大眾廣為宣傳,增加捐贈來源及豐富文物內容;研議與民間「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合作之可能性;館藏豐富的臺灣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教育體系之情形、與108課綱進行結合情形;國際交流合作情形;企業及民間資金的勸募情形;志工運用情形;審計部查核發現藏品未依規定分級及典藏庫飽和等問題。文化部李次長及臺史博張館長也詳細回應相關提問。
 
召集人浦忠成表示,一如成大考古所劉益昌教授所說的,要理解自己土地的歷史,才能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只有建立臺灣自己的主體歷史與文化的基本觀念,才有臺灣的主體性。同時,也期待透過對考古遺址文物的研究、臺灣文物保存與近用、歷史議題對話與國際合作等,建構出完整的臺灣歷史,讓人民及後代子孫認同臺灣這塊土地,並向世界展現臺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