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針對我國科技類碩博人才供需失調情形,高等教育顯缺乏整體大政方針及長程擘劃,監委陳小紅、包宗和及章仁香建請行政院督促所屬檢討改善

  • 日期:109-07-16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本(16)日通過監察委員陳小紅、包宗和及章仁香所提出有關「我國科技類碩博士就學人數下降及就業情形」一案之調查報告。
 
監察委員們指出,審計部107年「科技類碩博士人數下滑趨勢」之意見,針對博士生降幅嚴重,其成因及政府對策為何?乃至於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大政方針之擘劃、橫向聯繫機制闕如等情,攸關國家長遠之競爭力,亟待正視。經調閱相關卷證,召開2場專家諮詢會議,實地履勘6所公私立大專校院(包括1所私立大學、5所國立大學)暨30所學校代表(包括12所私立大專校院、18所國立大學) 及10位產業界代表參與簡報及座談,並約詢教育部、經濟部及科技部後,咸認本案大致有下述違失:

 一、1994年民間410遊行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開啟高教擴招序幕,繼之,2002年「廢除聯招,代之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議,使教改正式進入元年。此後十載(2002-2012年),我國大學生人數成長了3.2倍,2009年大學錄取率一度更高達97.14%。弔詭的是,我國高教之擴張與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恰好相悖,少子化之事實業使各大專院校,為競爭生源,於發展方向上,愈趨牽就現實,如強調就業之實用性,忽略了基礎科學之重要性,且為確保生源,各校往實用、就業導向傾斜態勢日益明顯。教育部除於總量管制前提下,授權各大學校長配置符合各校實況之碩、博士名額外,始終缺乏對我國高等教育大政方針之引領與長程擘劃,既難窺高教究竟係往公共化、市場化抑或法人化方向發展,亦看不出對高教最適規模之確切掌握;長此以往,有助於國家發展之科技類碩、博人才可能供需失調,進而衝擊國家總體之競爭力,亟待政府高層嚴肅面對並思忖對策。

二、基於國際競爭,我國對學術研發人才之需求理應有增無減,而大專校院係高階學術殿堂,更為國家科技類中堅人力及高等人才培育之重鎮,渠所培育博士人才之品質良窳及適切規模無不牽動著國家學術研究地位及競爭力;然在少子女化、高齡化等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之生源逐年嚴重短缺,近5年我國博士班整體招生名額即呈逐漸下滑態勢,如107學年度全台國立大學博士班計617個系所,其中有40個招生掛零;頂尖大學核定招生名額自103學年度的3,042人降至107學年度的1,945人,降幅達約36%左右;典範科技大學博士班自527名下降至383名,降幅則約27%左右。分析除因博士薪資與碩士恐未有明顯差距、博士就學年限長影響進入職場累積年資之機會及國內產業結構迄未轉型等原因外,近10年科技類博士比例下降近10%,其就業雖仍以高教部門為主,惟前段大學科技類系所博士生有漸朝向企業界發展趨勢,政府缺乏高教長期規劃藍圖,明顯不利於我國實質學術影響力之提升,亟待積極前瞻思考檢討因應。

三、「產學落差」向為國內教育機構與產業界的鴻溝之一,為解決此一困境,近年來政府各相關部門如國發會、科技部、教育部和經濟部等亦均祭出不同構想與方案,惟橫向聯繫機制闕如,以致綜效難以突顯。行政院允宜發揮橫向協調、整合功能,以免各機關基於本位各行其事,出現資源重疊/複,甚或政出多門,治絲益棼結果。

四、高科技人才係研發與競爭力之關鍵因素,更是產業發展或轉型的要件;政府雖已提出工業4.0方案,近期亦有「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及2.0版,作為驅動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核心,期能提升產業結構,俾利高階科技人才發展。蓋因全國博士級人才整體數據顯示仍多集中於高等教育部門,科技類博士雖已有朝向產業部門發展趨勢,惟大多集中於跨國公司及高科技廠商,而占我國產業結構97%的中小企業則多尚待開拓與提升高階人才機制,所幸自107年始因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影響,業者的全球布局策略已漸調整,如何掌握產業轉型升級契機,培育並延攬年輕科研博士人才助推我國總體競爭力,亟待相關部會把握機遇、群策群力。

五、高等教育市場雖逐漸趨向跨域整合學習,並導入國際視野,惟國內多數大學及師資仍維持傳統科系型態,致難與產業變化對接,復加各界對我國科技類碩博士人才畢業後之就業及動向掌握多有落差;科技部線上科技動態查詢係以OECD區分產業類別為依據,其以各類型研發部門人力之調查為依據,顯未能清晰區別科技類碩博士人才就業情形;而教育部雖透過大專校院學生基本資料庫,惟目前僅由各大專校院之校務資訊系統進行調查勾稽,且僅能依投保單位辨別畢業生流向19大類行業別,無法辨識所擔任之業務內容,顯未能積極統合各大專校院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系統,以進行大數據分析及串接相關人才數據,亦即政府尚未能整合學校、學生、家長及產業或社會有關整體人力供需之真實資訊或交流平台,亦難區分重點科技產業領域之任職及人才流動情形,顯不利產業端對人才需求之預測及掌握,允宜儘速整合,以彰功能。

六、為提升產學鏈結及協助高階人才適才適所,現階段大學科技類系所與產業界發展產學共培人才之議題及模式廣泛多元,除經濟部積極推動之產業包班,期能動態調整因應產業需求培育人才外,部分產業亦逐漸傾向與大學發展相關產碩及產博專班,並於大學內設立研究中心,如國立成功大學馬達研究中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與中部科學園區交流、逢甲大學打造RoSoCoop數位製造合作社,以助及時掌握產業題材及高端研究趨勢等。惟部分新興領域崛起快速,仍須衡酌大專校院發展規模、師資及設備等長期需求與擘劃能量,如缺乏政策利基則顯難立足競爭。本案調查即發現,留才及攬才政策蘊含未來性及對高階人才之長期投資,以短期提供博士生領一、兩年補助,若乏衛福、醫療、教育、研究等體系之整體規劃策略,恐將侷限經費效益,政府推動各產業發展共培人才及吸引人才、留任時允宜從長計議。

七、大專校院境外博士生來臺人數逐年攀升,107年博士生達4,827人,與 98 年相比,近6年成長約2.9倍,結構上,學士班增加6.5%,博士班亦微增1.9%。又,108年大專校院境外學位生總數約61,970人,近6年成長約近2倍,有助於挹注我國高教生源,亦被視為大學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惟來源國及留任人才之整體機制似待同步檢討,以挹注產業需求;又大專校院如積極發展跨國學位合作(又稱雙聯學制)及強化學生外語能力等,均有助於拓展國際視野及提升博士班素質及學術跨界流動能力。教育部允宜參酌或擷取部分先進國家之發展經驗及特色,如將博士納為專職研究人力、提供績優或重點科學領域之學院博士獎學金、擴大留學生獎學金政策及改善生活環境、連結學校合作夥伴等媒合系統、拓展與國際科技大廠或知名科研機構、學校之實習及工讀等相關案例,以強化我國科技類碩博士之產業及國際鏈結,提升整體留才及攬才吸引力。

八、我國科技類博士就業概況與整體博士級研究人才就業情形近年來逐漸出現分歧或結構性轉變;審計部107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及相關查核意見指出,科技人才培育為科技發展不可或缺之要素,惟我國科技類博、碩士在學及畢業學生人數呈現下滑趨勢,影響科技產業人力投入及研發能量,潛藏我國科研人才出現斷層之隱憂,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與產業連結機制,仍有待強化等情,雖經教育部查復回應,惟針對涉及高等教育整體碩博士培育及研發人才問題,本案調查發現有逐漸往企業部門移動態勢,其長期變化及後續影響仍應參酌相關審核意見,持續予以關注並併予檢討,俾供策略銜接評估之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