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讓長照悲歌不再 精神障礙者的家庭缺乏社區支持資源,致長照悲歌不斷發生,監察院通過調查報告糾正衛福部

  • 日期:109-01-24

監察院內政及族群委員會於21日通過對衛福部之糾正案。監察委員尹祚芊及王幼玲指出,107年推估64歲以下有長照需要之失能身心障礙者約180,660人,107年領有重大傷病證明之慢性精神病人約19.79萬人,列入社區關懷僅13.95萬人,而領有精神病身心障礙證明約12.59萬人,為數不少之失能者特別是精神障礙者仍未實際獲得長照2.0服務。政府對於照顧者出現照顧壓力增加或無資力照顧之情形,雖有監測機制,卻未能有效發現,協助紓緩家庭照顧者之沈重壓力,以致於107年4月至7月,就發生5起精神障礙者的家庭不堪壓力,照顧者自殺或和被照顧者彼此傷害的悲劇。足見國內部分身心障礙者、失能者及弱勢家庭,於遭逢生活困境及面臨照顧壓力時,猶未能獲得適當的支持及協助,致長照憾事不斷發生,政府社會安全網仍存有漏洞。

 

在去(108)年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時,國人對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有更多的關注及省思,但是現實生活上精神病人及家屬的處境依舊。衛福部辦理的精神病人社區關懷照顧計畫,目前由公衛護理師及社區關懷員以面訪方式所建構之精神照護通報系統,由於訪視人力比率失衡,業務繁重,故僅能聚焦在疾病治療面,無法確實掌握精神障礙者的狀況,致預防功能不足,亦難與社政、勞政面進行資源整合,顯有違失。

 

兩位監委指出,公衛護理師或關懷員多數缺乏精神衛生護理照護訓練,專業能力與經驗均不足,建議衛福部應強化公私協力,讓民間團體參與,例如,由居家護理所聘用有專業能力之精神衛生專科護理師於社區提供服務,更可建構第一線社區護理人員於精神衛生照護專業服務網絡,適時協助家屬緊急處置、尋求求助管道及相關資源連結與轉介。惟精神病人之症狀以思維、情緒及行為障礙為主,生理功能未必失能,尚難符合目前居家護理所之收案標準,種種均不利於社區居家精神病人獲得更完善之關懷及照護,應予糾正改進。

 

監察委員尹祚芊,王幼玲特別指出,衛福部規劃建置之精神照護資源已接近每萬人口精神病床10床之目標,然精神病人除應獲得適當醫療服務外,更須有連續性、全人之照護服務,才能支持與鼓勵精神病人回歸社區。國外發展除醫療之外多樣性的社區服務模式,如芬蘭的「開放式對話」及美國紐約「降落傘計畫」,於精神危機發生時,幫助精障朋友及其家庭開放式對話,提供同儕陪伴、24小時諮詢專線等多元社區支持服務,可作為我國協助精障者重返社區之參考模式;又現行衛生體系雖已介入提供關懷訪視,但未能有效整合就醫、就業、就學及福利相關資源,且病情穩定者仍無法被社區或雇主友善接納,現有社區支持及服務並未能使個案能於友善社區中生活及工作,急需改善。

 

監察院提出的調查意見如下:

一、我國已實施全民健保,精神病人若至醫療院所就醫,隨時可獲得醫療照護,且國內已建置精神病患照顧體系,針對不同性質病患,提供不同之服務項目,但仍有部分病人未積極尋求醫療照護服務,或未規律就醫、治療配合度低、無病識感及病情不穩定,顯見民眾對精神疾病之識能不足,未必於有需要之時都能獲得完善醫療照護,而衛福部及各縣市衛生機關亦未能有效發掘有醫療照護需求之精神疾病家庭,適時提供協助,均應檢討改進。

二、衛福部已建置精神照護通報系統,惟其使用介面或資料查詢、整合功能並不友善,無法提供介接系統之全部資訊、服務處遇歷程及家庭資訊內容,允應優化資訊系統,在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法令規範下,進行相關系統之介接整合,以提升精神病人及其家庭資料之正確性與完整性;另衛政及社政之間各自為政,以致無法及時且充分掌握案家實際需求與面臨困境,應予檢討改進;同時應研議透過大數據進行資料之勾稽、比對及分析,對新取得重大傷病證明之慢性精神病人,主動詢問其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或長照服務需求評估意願、瞭解其就醫、用藥或處遇情形,俾及早適時介入並提供相關服務。

三、精神疾病個案若未被通報合併自殺、家暴、性侵、兒虐、藥癮替代治療多元議題,或於關懷訪視時家屬或病人未確實告知有未規律就醫、治療配合度低、無病識感及病情不穩等情事,地方衛生機關對個案多元議題及就醫、服藥狀況之掌握,確有困難,衛福部應積極協助各縣市政府強化對合併多元議題需求之辨識,主動評估其家庭成員間之依附關係及其社區與家庭支持系統等,以有效預防風險議題之發生。

四、家庭照顧者在長期照顧失能者之過程中,無可避免將面臨各種挑戰,甚至心身耗竭,卻因資訊缺乏而喪失獲得協助之機會,或認為政府提供之支持服務不適用,使照顧者所能獲得之支持及喘息服務相當有限。衛福部亟應強化家庭照顧者之支持網絡,除提供諮詢、多元支持性服務、照顧技能之教育訓練等,以協助紓緩照顧重擔外,並於必要時協助個案連結或轉介相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多元社區服務資源,適時給予其需要之協助;此外,亦應督促地方主管機關提高對家庭脆弱性之敏感度,並藉由定期評估掌握家庭各面向之需求及風險狀況,期降低照顧者之照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