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面對農業基層勞動力變老又缺工的窘況,我國開放引進農業移工,但政策規劃不周、配套不足,讓農民看得到卻用不到合法移工,只能冒險繼續聘僱非法人力,來填補缺口,監察院呼籲農委會及勞動部正視農業缺工問題的嚴重性,積極解決現階段農業面臨迫切的勞動力需求,以及失聯移工子女黑戶寶寶的權益

  • 日期:112-01-01

監察委員:王美玉、王幼玲、鴻義章

【我國農業缺工的現狀】

監察委員王美玉、王幼玲、鴻義章調查發現,農業缺工問題存在已久,從高雄美濃地區的「親友團」非法打工,到山區、果園、菜園的失聯移工與雇主相互依靠的共生關係,農委會、勞動部都很清楚,而農委會雖爭取引進移工來補充現階段農業人力的缺口,卻沒有確實盤點與掌握農業的實際需求與人力缺口,而是在政策上路後才邊做、邊看邊改。

以外展移工為例,截至111年10月15日共有271家外展機構提案申請4,680名外展農務移工,但農委會核定家數及人數分別為162家、1,218人,家數通過比率僅達6成,需求員額通過比率更只有26%,讓農民長期陷於「找無工」,繼續鋌而走險僱用失聯移工或非法外國人。

3位委員指出,臺灣農地平均耕地規模只有約0.72公頃,屬於小農經營型態,加上農村人口逐漸外流、少子女化,農業基礎勞動力呈現又老又缺工的發展窘態。109年農業就業人口為54.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4.8%,自營農牧業工作者超過五成是65歲以上的老農,其中70歲以上更占了3成,110年底我國農民平均年齡也來到67.84歲。10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農家缺了臨時工10萬人次。每當採收季節時,農民苦惱農忙人力不夠、飽受尋工波折,但採收不及就會影響農產品的品質,缺工已造成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監察院啟動調查、關心我國農業缺工及農業移工引進等問題】

農委會從106年開始推動農業人力團、導入農業機械設備等各項改善措施,但依然沒辦法有效紓緩農業缺工現象,在與勞動部歷經多年協調後,108年4月開辦引進農業移工,試圖在農業尚未完成升級轉型的過程中給予人力支援。監察委員王美玉、王幼玲、鴻義章關心我國農業缺工及農業移工引進等問題,啟動調查案,已提出調查報告並經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社會福利及環境委員會聯席會議111年12月7日審查通過。

【用喊的農業移工總量名額與產業配額,以及與現實脫節的核配比率】

108年4月一開始原本只有800名的農業移工,但開辦後不到1年,申請數量及核定人數都超過員額總量的上限,因此,農委會在109年2月爭取提高至2,400名員額。1年多後的111年6月30日,發出招募許可的農業移工人數又達到2,400人的上限,但農業還是有龐大的勞動力需求,農民持續提送申請,農委會111年8月17日再次爭取調高到6,000人。各業別的移工配額也是用喊的,以農糧工作為例,109年先開放350名移工,但110年減少至300名,111年卻增加為1,200名。

在移工核配比率,常態性缺工的雇主原本就招不到本國勞工,一年到頭都在掛「招人」的牌子,但「35%」核配比率代表的是有4名本勞才能請到1名移工,6名本勞才能請到2名移工,對於紓解缺工的幫助有限。

而因應季節性缺工的外展農業移工,是由農會進行調度,有1位本勞就可以請1位移工,但是以農會的員工數作為本勞人數標準。就以南投草屯農會為例,員工不到百人,但轄內有萬名農友。高雄美濃地區主要為農業經濟生產,對於勞動力有極高迫切需求,但只獲配40名外展移工。難怪農民只能繼續冒著極大風險僱用非法人力,來填補農村人力缺口的窘態與無奈,甚至有農場主過去曾因為非法僱用失聯移工而遭到裁罰的慘痛經驗,但為求生存,還是不得不鋌而走險繼續非法使用失聯的外籍移工或外國人。

【隱身在果園、茶園、菜園的農業大軍,工寮和果園是黑戶孩子們生活的全部】

在傳統農業基層勞動力匱乏下,農家為了求生存只能依賴失聯移工,成了農業人力缺口的主要補充方式,而農民之所以甘冒被重罰的風險,原因就在「請嘸工」。

監委在今(111)年4月間深入走訪山區,見到在山上大量的工作機會逐漸由失聯移工填補,而這些失聯移工們落腳在農村、山裡,組成家庭、孕育下一代,也與年邁的農民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山上的失聯移工與雇主就說到:

「我們4個人都是固定跟著一位老闆,他人很好,但已經70多歲了,根本沒辦法照顧這麼大片的果園,也沒有人要做。」「臺灣年輕人不願意做。」「山上的工作機會多,工作多到做不完。」「水果沒人摘,難道要放給它爛掉嗎?」「我敢說,在這裡,失聯移工比本地人還多。」

3位委員指出,在臺的失聯移工人數已經超過7萬人,失聯移工成了我國農業的隱形勞動力,支撐起我國農業的一片天,但他們每天提心吊膽、過著不斷躲藏查緝的生活,也失去醫療保障,工作時摔斷腿、骨折,靠著同鄉湊錢就醫,生病因為沒錢就醫而死亡等例子,時有所聞,還面臨到下一代黑戶寶寶的照顧、托育、醫療與社會性發展需求。

這些黑戶寶寶因為父母的非法身分,出生之後,果園、工寮與父母等於就是他/她們生活的全部,欠缺托育、教育,也沒有機會與其他同齡的孩童互動、學習、遊戲。更讓人擔憂的是,黑戶寶寶的醫療人權問題,因為非法居留的身分,沒有健保卡,1次就醫的費用需要700元,接種疫苗也要自費,遭遇重病或有身心障礙議題,有辦法得到醫療資源嗎?

3位委員因此提出呼籲,行政院必須正視失聯移工與我國農業已經交織成錯綜複雜的共生關係,為我國農業現階段缺工困境暫時解套的既定事實,重視並特別考量這些移工在臺的困境,尤其是「黑戶寶寶」的最佳利益,督促所屬相關部會共謀解決對策。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 忽略來的是人,也沒有保障農業移工的勞動權益】

3位委員表示,引進來臺的農業移工面臨語言的隔閡,造成溝通障礙,再加上農業工作辛苦又低薪,沒有得到保障,這些都迫使合法引進的農業移工,最後選擇回國、轉換工作,甚至失聯。合法引進來臺的2,447位農業移工,目前在臺有效聘僱的人數僅剩下1,796人。

以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為例,109年11月第一批引進的9位外展農務移工是泰國籍,原因是聽說「越南的很會跑(失聯)」,但這些離鄉背井的泰國籍移工來臺之後面臨到適應困難,語言又不通,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就有6人回國,目前也只剩下2人還留在臺灣工作,而在監察院履勘時,當地到現在仍然沒有人能夠協助泰語翻譯。

【美濃的新綠金野蓮之路,但下水的人99%是外籍,剩下的1%就是老闆自己】

野蓮是美濃的原生作物,四季產量穩定,全臺有9成的野蓮都來自此處,種植面積超過100公頃,年產值上億元。野蓮從種植到包裝都需要高度密集的人力,且工作環境極為辛苦,必須穿上連身防水「青蛙裝」,無論高溫的夏天或寒冽的冬天,都得浸泡在田水中、踩在爛泥裡種植及採收。但願意下水工作的本國勞工少之又少,農場主長年飽受僱工不易所苦,即使年紀已大,仍要親自下水採野蓮,也迫不得已走向非法僱用一途,與在地新住民產生所謂的「親友團」非法勞動人力,這已是當地公開的秘密,而為了躲避查緝,這些人力就趁著清晨天未亮的時間,戴著頭燈摸黑在田裡工作。

在監察委員訪談時,野蓮農場主也說出缺工的萬般無奈:

「即使開出1個月薪水5萬2千元、週休2日、不用加班的條件,也沒有臺灣人願意做。」「沒有人做,野蓮就放著爛掉。」「現在下水種植、採收野蓮的人,99%全是外籍,剩下的1%就是老闆自己。」

監委表示,雖然政府開放引進農業移工,但野蓮農場主面臨到的是常態性缺工嚴重問題,他們說到:「最起碼還短缺300人」,卻只能透過農會申請到20位外展移工人力,讓他們不得不繼續過著提心吊膽、非法僱用的日子。

【農業工作恐怕淪為移工來臺的跳板】

3位委員指出,截至111年10月底,勞動部許可招募農業移工人數總共有4,032人,受到疫情影響,實際引進只達到6成(2,447人),但已經有361人發生失聯,其中7成是在來臺後不到1年的時間發生失聯。若從失聯比率來看,外展農業移工的失聯率達11.86%,農林漁牧及養殖漁業移工更高達17.94%,相較於同期間看護工的3.15%、製造業移工的5.15%、營造業移工的10.29%、境內聘僱外籍漁工的5.86%,都明顯高出許多。

農委會及勞動部都認為農業移工失聯率較高的原因來自於農業工作相較其他產業辛苦,工作條件與待遇也不佳,卻沒有保障合法農業移工獲得的合理薪資,從現有可掌握到的資料顯示,超過7成的外展農務移工薪資只達到基本工資,即使含加班費,超過基本工資者也僅占13.3%,我國開放引進農業移工作為缺工的解套,最後卻是以犧牲移工權益作為代價。加上外展農務雇主、使用外展移工的農戶與仲介公司,對於移工管理的權責歸屬不夠明確,也成為農業移工發生失聯的原因之一。

針對農業移工有著極高失聯情況,農委會與勞動部建議要加強取締非法移工,但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3位委員認為,農業缺工問題存在已久,現階段農業移工引進人數有限,實務現況其實對於非法僱用仍有極高的需求,應先有完整配套措施及對農民加強輔導,否則無助於解決現階段農業缺工問題,反而衝擊農業的運作發展與農家的經濟生計,增加農民的辛酸與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