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蔬果產銷失調、價格崩盤,農委會調控機制失靈,監院令改善

  • 日期:107-09-06

審計部105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農委會農糧署辦理大宗蔬菜及重要農作物之生產預測、價格監控及調節釋出作業有未臻妥適等情一案,監察院於5日財政及經濟委員會通過監察委員林雅鋒、江綺雯所提調查報告,要求農委會檢討改善。
監委林雅鋒、江綺雯調查發現,農委會雖每年訂定農業年度生產目標,但長期以來未落實執行,造成部分大宗蔬菜或敏感性作物之生產目標面積及目標產量與實際結果存有極大差異,且間有巨幅波動,顯示多年來執行績效不彰。以香蕉為例,104年實際種植面積為14,093公頃,較預定的生產目標面積11,000公頃,差異達28.1%(表二、圖二);另洋蔥103年實際產量為64,325公噸,與預定的生產目標產量45,000公噸,差異高達42.9%,且102、103年間差異波動幅度達44.4%之鉅(表一、圖一)。又,農糧署早於93年即建立預警預測機制,惟該超產預警僅止於提醒性質而沒有強制的效果,頻頻呈現產銷失衡現象,為求突破現況,農委會應積極研擬遵循預警之誘因,以提高農民配合意願,俾有效從源頭管控產量,發揮預警功能。
監委林雅鋒、江綺雯指出,農糧署為調查農情有效掌握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資訊,以為產銷預警及調節之依據,係運用行動載具以人力逐筆土地進行現勘調查,惟囿於圖資、地形交通及踏勘次數等限制,無法完整掌握農作物種植變化情形並提供即時性預測資料;農試所係以航(遙)測影像判釋作物,則不受地形交通限制、少量人力可判釋數個縣市之區域、調查速度亦快,惟105、106年農試所提供了46及30項遙測影像判釋資料,但農糧署僅參採其中2至3項,為此,農委會亟應督促農糧署加速整合運用該所航(遙)測資訊,互補人工與遙測兩種調查方式不足之處,俾完善農情調查體系,提升農情基礎資料品質及預測精度。
監委表示,近五年我國蔬菜交易之通路經由批發市場之占比逾50%,其中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轄管之臺北果菜批發市場占比高達17%,因此其決定之價格具有影響力,一旦產銷失衡,即引發蔬菜價格劇烈波動,農委會允應擴大各種運銷管道,分散蔬菜集中交易之風險以提高農民收入;此外,為冷藏環境保持休眠,進而以冷藏設備運送外銷,亦應加速冷鏈系統之建置,俾利調節供需失衡,以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農民生計。
兩位監委提及今年上半年氣候平順,蔬果豐產,大蒜、洋蔥、高麗菜、香蕉、鳳梨等相繼發生產銷失衡、價格暴跌之情形,惟農委會卻一再僅以外銷、購貯、加工、促銷4種傳統措施因應,顯欠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所造成之巨大衝擊,農委會除應研擬具體有效之調適策略,達成行政院101年訂定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政策目標,積極減緩產銷失衡引發對農民生計之衝擊外,並應落實執行其宣示之8大產銷穩定措施:建置完善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輔導轉作、關稅配額制度調整、多元加工研發利用、建立旗艦物流及區域冷鏈系統、運用民間資源,建立農糧產品產銷穩定機制、提升外銷競爭力、調整市場結構及通路等,以有效減少產銷失衡發生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