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94 年 9 月 7 日晚上 8 時 10 分,馬祖的獵獵海風中,交響出虎虎生威的軍歌。此時,位於馬祖南竿島成功山上的一處營區裡,連輔導長帶領著官兵在中山室裡教唱軍歌,「夜色茫茫,星月無光,只有砲聲四野迴盪,只有火花到處飛揚 …… 」在夜空下,海風與「夜襲」這首軍歌翩翩起舞在台灣海峽之中。
中士李煥章享受著這一刻:沁涼之夜裡的風中之歌。他愜意,但不敢大意;因為,他負責的軍務,可是性命交關的大事 ── 廢棄未爆彈處理小組。顧名思義,李煥章所帶領的組員,是專門進行廢彈爆毀的任務,他們隸屬於聯勤馬祖彈藥分庫。
由於翌(8)日有一批廢彈要銷毀,這晚除了李煥章中士所帶領的士官鄒文雄、士兵周亞倫等六人,以及有衛哨勤務的人員之外,其餘的官兵都在營區裡高吭軍歌。
李煥章領著鄒文雄、周亞倫等未爆彈處理小組成員整裝,因為他們得要把隔天爆銷廢彈所要花費的材料,做爆材上的前置結合,才能讓翌日的廢彈銷毀任務順利完成。這項爆材結合前置作業有兩個最重要的軍品材料:炸藥(TNT)、導爆索(即引線)。 砲聲迴盪 火花飛揚
小組成員從編號 7CP 庫房裡取出 36 支的 TNT ,以及 300 公尺 的導爆索。他們在庫房前門外的右側方,小心翼翼的把 TNT 、引線彼此交錯在一起,就像海風與軍歌在空中的彼此糾結。
8時50分,軍歌裡「只有砲聲四野迴盪,只有火花到處飛揚」的真實版,在夜空下驚悚呈現。
在軍歌歇息的空檔中,耳尖的李煥章突然聽到「咻」的異聲,他機敏的火速聞聲查看,就在電光石火間,他驚見彈材庫房門縫下出現火光。他當機立斷,高聲大叫「快跑!」這一聲驚聲尖叫,結束了海風與軍歌的交歡,隨之而起的是海風助長火舌的肆虐。李煥章這聲驚天之喊,拯救了全員 68 條官兵的生命。中山室內的軍歌戛然而止,只見官兵紛紛奪門而出,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區。
「快跑!」驚聲之後,只見強烈熱輻射氣流、火舌從彈材庫房大門破門而出,隨即傳出四野迴盪的驚天動地爆炸聲。 爆炸不歇 火舌狂舞
爆炸聲此起彼落、火光四射,響徹南竿島的夜空,聲勢驚人,煙硝嗆人。爆炸威力所及,甚至連在 5 百公尺遠的消防局玻璃也全被震碎。這番的連環爆,看得未爆彈小組驚駭莫名;因為,生死只在一瞬之間,只要晚個幾秒鐘,他們恐將身首異處,置身閻王殿。如此的連環爆,也看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因為,爆炸地點就位在南竿梅石加油站的下方,附近還有個直升機停機坪,機坪內也有個油槽,一旦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爆炸還會持續多久?加油站會不會遭到波及?停機坪油槽是否安全?一連串的不得而知,迫使軍方不得不採取堅壁清野的五大安全之策:第一,商請台電採取緊急斷電;第二,從福澳嶺到清水村的山線公路全面封鎖,禁止人車通行;第三,遠在事發之地半公里外的神農山莊所有住宿旅客,全部緊急撤離到馬祖港;第四,清水村下方的駐軍全部撤離;第五,梅石村、清水村的村民暫時撤離家園。
這番的爆炸,從晚上8時50分持續炸到深夜11時10分。這場爆炸案,足足炸了2個小時又20分鐘!
爆炸終於停止後,火舌仍然在風中狂舞。這場大火,延續燒了 11 個小時,直到隔天上午 10 時,火舌才終於疲憊的歇止。這場南竿大爆炸總計造成平面庫房全毀、中山室及官兵寢室毀損、 13 輛車燒毀。爆炸事故不幸中之大幸,是沒有任何人傷亡。
這件爆炸難怪會爆得如此驚天動地、炸得如此撼動山林。因為,彈藥庫房裡存放著 24 類待銷毀的發射藥、 TNT 及廢彈;包括: 50 機槍彈、 40 高砲穿甲彈、 42 迫砲彈、 35 縮射彈、 81 迫砲照明彈、 105 榴彈、 240 榴彈、傳火管、各式引信及發射藥彈等。
這樁彈藥庫爆炸案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炸得如此嚴重?在大火撲滅的當天,聯勤司令戴伯特上將親率國防部官員、政戰主任及督察長奔赴事發地點,下令徹查原因。
不料,一波未平,另波再起。上將之令,口出不滿 24 小時,另件更嚴重的軍方意外事故,在台灣島的尾端爆炸。
另件爆炸 3 死 1 傷 民國94年9月9日上午 8 時,隸屬於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3兵工廠藥棉所的總領班邱國珍士官長,指揮著領班蘇清國、畢建倖、許明成、呂崇明、王俊明等五名上士,在廠房內執行年度軍用硝化棉生產工作。
203兵工廠,是國軍最主要的火藥生產工廠。這天,邱國珍帶領著這班弟兄進行生產 5.56 公厘發射藥的軍用硝化棉。根據軍方將領表示,生產飛彈發射藥(推進器底藥)的第一道流程,就是處理軍用硝化棉。硝化棉具有高度可燃性和爆炸性,遇火就會燃燒;一般來說,只要溫度超過攝氏 40 度,就會加速自燃。也就是說,邱國珍等人所從事的工作極具危險性。
在硝化棉生產過程中,硝化除酸作業區的除酸機發生異狀,他們於是停機檢查。畢建倖到 2 樓檢視除酸機後,發現是馬達第 2 條皮帶斷裂,邱國珍士官長知悉後決定拆修,指示畢建倖下樓拿取工具,蘇清國、許明成則留在現場分別切斷除酸機的進水開關。
不料,就在畢建倖才剛離開走下樓梯時,「轟!」的一聲,廠房內發生氣爆,畢建倖被強大的氣爆衝飛到廠房門外。瞬間只見硝化房內瀰漫濃烈的黃棕煙塵。
根據〈聯合報〉當年的報導,住在附近的一名老婦人形容這聲爆炸威力之強大:「驚死人,轟一聲好像打雷公!」這場爆炸造成重大傷亡:許明成上士當場死亡,邱國珍士官長、蘇清國上士因傷重送醫後回天乏術,被震飛的畢建倖則受到擦傷及嗆傷。
36個小時內,從離島馬祖到台灣本島,軍方連續發生兩樁重大爆炸意外,釀成三死一傷的慘劇,引發社會譁然。當時國防部長李傑下令國軍檢討,找出原因;並且在找出肇事原因之前,停止相關的訓練與處理作業流程。
 |
94.9.8 中國時報報導馬祖彈藥庫爆炸情形,人心惶惶 |
爆炸頻傳 百姓恐慌
不過,國防部長的訓令,並沒有安撫住民心。這股恐慌,從馬祖蔓延到台灣。其中,住在馬祖南竿清水村的曹姓居民,在向監察院、國防部陳情書中即指出,「民國 94 年 9 月 7 日 軍方發生成功山彈藥庫爆炸事件,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我住家與營區緊緊相連,爆炸的地點與我家不到 70 公尺 ,震驚了我一家人,倉皇逃命。」這封信的內容,足見爆炸案對百姓的後遺症及影響性,不容忽視。
此外,位於高雄縣大樹鄉 203 兵工廠的爆炸,更是自民國 60 年建廠以來的第 3 次重大事故。其中,民國 80 年的第 1 次爆炸沒有造成死傷,但第 2 次因拆除廢砲彈所引發的爆炸意外釀成 2 死 7 傷,如今第 3 次又釀成 3 死 1 傷的慘禍,附近興田村與溪埔村民與兵工廠為鄰,寢食難安之餘,透過民意代表、鄉長紛紛要求遷廠。
203兵工廠是台灣生產火炸藥非常重要的軍事重地,負責各式發射火藥、炸藥、導彈固體推進劑和特種塗料的生產,原隸屬聯勤司令部,後改編隸屬軍備局,基於國防安全,始終未能遷廠。因此,這起爆炸案發生之後,再度引發附近居民惴惴不安。大樹鄉長曾英志和興田村長尤惠璋、溪埔村長王永裕等多名地方人士,及當時的行政院南部中心執行長尤宏等人,都曾經進入廠區了解。
這件爆炸案,重創 203 兵工廠的生產線,因為,殉職的士官長邱國珍、上士蘇清國、許明成都是具有化工專長,且領有乙級專業證照,軍職服務年資長達 15 年 8 個月,對生產火藥甚有貢獻。也因如此,他們聯合公祭時,當時的總統陳水扁還頒贈 3 人旌忠狀,追晉邱國珍為少尉,蘇、許兩人則追贈為士官長。
這兩件密集發生的爆炸案,造成 3 名上士之死,軍方還懲處了 3 位將軍、 16 名校官、 4 名尉官;但是,軍方得到教訓了嗎?
顯然沒有。因為,事隔 8 個月,又有彈藥庫發生爆炸,而且還是位於首都的交界:設於台北縣汐止的聯勤南港彈藥分庫。 京畿交界 再傳爆炸
根據案發當時值班衛兵何鼎立的指述,民國 95 年 5 月 10 日下午近 1 時,他在南港彈藥分庫行政兵舍一樓值勤時,突然感受到一股強烈的高溫熱流。隨著異狀查看,二兵何鼎立發現編號 B29 庫房前的鐵門門縫冒出火舌。第一聲爆炸中,鐵門被炸飛,隨即傳出連續爆炸,伴之而來的強大火勢及濃密黑煙,吞噬 1 、 2 樓的兵舍。爆炸威力之強大,讓當時位在 2 樓的二兵江宗豪、方文斌當場喪命,另有 10 名官兵輕重傷。
發生爆炸的彈藥庫位於台北市南港區、台北縣汐止市交界的白雲山,根據資料記載,南港彈藥分庫占地 40 多公頃,營區裡有 35 座儲放國軍彈藥的倉庫。其中, B29 號庫房存放 12 批發射藥,總計高達將近 104 噸的發射火藥,在這件事故中全數炸毀。
這起意外驚動軍方最高層,當時國防部長李傑、參謀總長李天羽、聯勤司令季連麟等高階將領相繼趕到現場查勘。這樁事故也驚惶附近居民,因為,在彈藥庫山區的四周,住有大大小小總共 8 個社區的居民。不炸不知道,炸了嚇一跳;這些社區的 6 千多居民始知,在詩意飄飄的白雲山上,原來我家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山坡裡竟然就是彈藥庫!
懲戒中將 民怨未止
南港彈藥分庫內有 35 個彈藥倉庫,它的爆炸威力,「好比半顆原子彈!」當時參選台北市長的立法委員丁守中曾經口出此語;汐止市長黃建清更指出爆炸發生後人心惶惶,附近社區很多人考慮搬家。
這股惶恐與譁然快速在地方上蔓延,且鋪天蓋地而來。當時對軍方開出第一槍的是台北縣,因為,軍方在台北縣境內的彈藥庫多達 16 座,其中位於中和中坑、土城和平路的兩處,是縣內最大的彈藥庫。在台北縣要求軍方搬遷彈藥庫之後,一時之間,基隆市、中和市、土城市都強烈要求軍方搬遷彈藥庫。
面對強大的民怨、沸騰的輿論,軍方火速做出懲處令,一口氣處分多達 18 位將校尉級軍官(請見附表二)。其中,懲處的層級更是破天荒的處分到了聯勤司令部本部的中將副司令盧林賜;這是台灣近年來因彈藥庫爆炸事故中,被懲處的最高階將領。查看這 18 人的懲處內容,分別是從申誡 1 次到大過 1 次不等程度。
不過,即使軍方揮淚斬馬謖,連聯勤司令部的中將副司令都被處分,且南港彈藥庫中校庫長方京維被軍方下重手處分「大過乙次」,但這壓制得了沸騰的民怨嗎?
還是沒有。因為,軍方的彈藥庫又爆炸了!
再傳爆炸 二兵慘死
距離南港彈藥分庫爆炸 19 個月後的民國 96 年 12 月 31 日 ,位在台中縣新社鄉大南村的聯勤司令部所屬蕃社整修所,這天在進行 120 公厘迫砲彈的整修作業。根據軍方的指令,當天蕃社整修所要整修完畢 300 顆迫砲彈;這些迫砲彈是於民國 69 年生產,已被列為待修品,經過整修再重新組裝後,使成為堪用品。然而,在整修中,上午 10 時 35 分,整修所內卸除引信站第 3 工作間發生爆炸, 19 歲的二兵王照鑫當場慘死, 24 歲中尉林建宏受傷。
由於蕃社整修所曾在 30 多年前發生持續十多天的連環大爆炸,死傷無數,嚇得居民紛紛逃離村莊,因此,在發生死傷的爆炸事件後,再度引發居民的惴惴不安,陰霾浮上心頭。
一件件軍方爆炸事故,一次次引發民眾不安。然而,民國 94 年到 96 年所發生的這四起軍方爆炸事件,從離島炸到本島,本島的爆炸則從南部 203 兵工廠炸到北部南港彈藥庫,再炸到中部的蕃社整修所,除了軍方「自律」之外,完全沒有「他律」可言。因為,此時的監察院正逢「空窗期」 ─ 第四屆監察委員「難產」,而且時間長達 3 年半。
監察院 3 年多沒運作的日子裡,根據當時「看守」監察院的秘書長杜善良(現為監察委員)曾表示,這段期間所累積的人民書狀、陳情案、糾彈及糾正案多達 4 萬 3 千多件,包括 1300 多件的重大違失案。
這 1300 多件重大違失案中的其中一件,正包含這件「國軍近年廢彈及彈藥庫爆炸頻傳 事故」 。既然沒有監察院長、沒有監察委員,這件軍方彈藥庫連續爆炸案從何而來?
原來,其中有段故事 ……
剪報留查 靜待柏台
民國 94 年 9 月 8 日 ,也就是馬祖南竿彈藥分庫發生爆炸的隔天,當時雖僅有「空殼子」的監察院,就已經盯上了軍方。因為,南竿彈藥分庫爆炸案的翌日,媒體是以大篇幅的頭條新聞報導這則驚天之爆。一雙默默注視著社會觀瞻的眼睛 ── 監察院監察業務處,於是主動剪報簽案留查,製作了一份編號為「 0940708026 」的檔案。
監察業務處的用意很明顯,軍方的責任有待調查。不過,前案還未調查,又接連發生 203 兵工廠、南港彈藥分庫、蕃社整修所的相繼爆炸。監察業務處於是逐一剪報留查。
殊不知,這 4 件檔案開啟了一扇通往軍方秘密的大門,也引領著監察委員錢林慧君進入一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體系。
「當初看到事件發生的內容,覺 得很驚訝!」錢林慧君委員回憶說,還沒有調查之前,原先以為只是軍方內部單純的管理問題,認為可能純粹是彈藥管理不慎所引發的連串意外,「但是,沒想到,調查之後才發現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監察院第四屆委員於民國 97 年 8 月 1 日 就任,監委行使職權後,在第 1 次院會就決議調查此一連串爆炸事故,並將 4 起爆炸案併為一案調查。經過抽籤,此案分到錢林慧君委員的手上;在擔任監察委員前,她曾擔任過立法委員,依過去與軍方交手的經驗,她對軍方的先前認知是:「保守!」錢林委員表示,經由調查此案,「我看到了外界所看不到的秘密!」
軍方秘密 無所遁形
在調查人員的協助下,錢林慧君委員展開全案調查。錢林慧君很清楚,「必須要深入探究,才能發現事實真相、掌握問題的癥結,繼而再對症下藥,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因此,她啟動調查的第一步,是向軍方調閱這四件爆炸事故的檢討及說明卷證。
調閱文件並不難,但是,接下來的調查工作,不是輕鬆的事。因為,這是紮紮實實的蹲馬步功夫:大量閱卷。錢林慧君得要從軍方所提供的文件中,研讀分析連串爆炸案的前因後果、軍方處置、現行制度與維護措施等等面向深入了解,才有能力從中發現軍方有無缺失。
開啟軍方秘密的那把鑰匙,被錢林慧君找到了!
因為,從軍方提供的文件中,錢林慧君打開了一扇大門;大門之後,是串串令她感到匪夷所思的軍方秘密;「歸結來說,
軍方欠缺『管理』的思維
。」錢林慧君委員說。
錢林慧君 深根刨掘
就以南港彈藥分庫爆炸案為例,發生爆炸的 B29 號庫房所存放高達將近 104 噸的發射火藥,分別於民國 68 年到 86 年接收入庫。也就是說,距離民國 95 年爆炸案發當時,「在庫房裡竟然存放了長達 27 年!」錢林慧君嚇了一大跳,然而,更讓她感到意外的,則是她陸續不斷的發現 ……
根據軍方的研判,南港彈藥分庫爆炸最可能的肇事主因是:「發射火藥質變產生自燃」。從卷證資料裡,她進一步發現,在 B29 號庫房存放最久的彈藥軍品是「 75 無座力砲發射藥」,它的主要成份是硝化纖維,占了全部彈藥量的 98 %;而且,根據文獻記載,它是一種較易產生質變的「不穩定藥類」。
「既然屬於不穩定火藥,依照規定應該在多少期間內銷毀?」錢林慧君閃過心念,她開始深根刨掘。
她找到了。根據美國軍方的技令規範(規範編號為 SB742-1),類似「75 無座力砲發射藥」這般安定性不足的火藥,應該在 60 天內銷毀。也就是說,南港彈藥分庫在民國 68 年接收的 75 無座力砲發射藥,應該在當年就應該銷毀;但是,軍方竟然就這麼存放了 27 年。
軍方越來越多的秘密,在她眼前一一現形。舉例來說,南港彈藥分庫發生爆炸的 B29 號庫房,在民國 68 年存放的火藥量約為 7 萬多磅,依照「聯勤兵工彈藥安全手冊」規定,以這個火藥量換算所得出的安全量距為 85.34 公尺 。也就是說,這個數字是安全距離,在 85.34 公尺 之內不能有任何建築物。但是,軍方卻在民國 69 年新建兵舍時,挑選在距離僅有 50 至 60 公尺 之處興建官兵舍房。
官兵安危 猶如纍卵
軍方此舉無異是把南港彈藥分庫官兵的性命,置於火網之內。官兵的安危,猶如纍卵之危;官兵的生命,憑仗老天眷顧。幸運的是,民國 69 年兵舍興建完成後,火網之內雲淡風輕,無災無憂。
然而,當雲已不淡、風已非輕之際,人的禍福隨即處於旦夕之間 ……
民國 69 年新建的兵舍,不料竟是個海砂屋;在日積月累下,樓板鋼筋日益外露;事隔 22 年後,也就是民國 91 年,軍方決定拆除整建為兩層樓的兵舍。然而,民國 69 年到 88 年之間,南港彈藥分庫陸續接收國軍各部隊彈藥,儲存的淨火藥量不斷創新高,最高曾達到 15 萬多磅,這個數字已是民國 68 年存放火藥量的兩倍之多,依照規定,這個火藥量的安全距離應該至少擴大為 114.3 公尺 。但是,軍方卻仍然在原址興建新舍房。當爆炸案發生後,才會釀成 2 死 10 傷的重大慘禍。
「軍方太欠缺『管理』的概念!」錢林慧君指述調查期間的強烈感受。她說,軍方只是把廢棄的彈藥,不斷的堆積在彈藥庫裡,「而且,連堆放的方式都搞錯了!」她表示,年代越久的廢棄彈藥,越應該堆放在便於處置的地方,「因為這樣較容易銷毀,可以降低潛在威脅。」但是,軍方為了節省庫存空間,採取「寶塔式」的堆儲方式,把不斷搬進的廢棄彈藥壓在舊有廢品的火藥之上,「以致彈藥庫房的下層廢棄彈藥可能因高溫炎熱、或因氣候乾燥、或因防止發射藥產生質變的水面流失,以致造成廢棄火藥發生質變的重要原因。」
管理思維 軍方欠缺
錢林慧君委員所指述的現象,正是馬祖南竿大爆炸案的禍因之首。根據台灣火炸藥專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沈新民 博士的研判,「庫房最內側儲存之待銷毀發射藥燃燒,引發連續殉爆之可能性較高。」在軍方發生一連串爆炸事故後,沈新民始終都是國防部專案調查小組的成員。他的指述,與錢林慧君在調查全案之後的發現不謀而合,兩者直指管理彈藥庫的軍方人員「儲放方式做錯了!」 曾居住日本 10 年的錢林慧君以「物流」的概念做為比喻,「不同的廢棄彈藥,有不同的屬性、不同的堆放條件,及不同的放置環境,應該分門別類,依照危安程度做優先順序的不同處置。」她說,軍方廢彈或老舊彈藥堆積存放太多,沒有及時處理,全部堆放在彈藥庫裡,在經年累月下,加上軍方對廢棄彈藥管理鬆散,及監控流程操作不當
,以及設備未能及時更新,統統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
在閱卷調查的過程中,除了察覺軍方對「物」 ── 廢棄彈藥的管理鬆散之外,錢林慧君委員還發現,軍方在管理「人」的部份也有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事證是蕃社整修所的爆炸案。
根據軍方資料,蕃社整修所爆炸案中唯一死者是二兵王照鑫,他是彰化師大附工畢業,民國 77 年生,殉職時還不滿 20 歲。王照鑫是於 民國 96 年 6 月 5 日 入伍,同年 7 月 13 日 到 8 月 3 日 間,前往聯合後勤學校接受「彈藥保修」的專長訓練;結訓後,於 8 月 16 日 前往蕃社整修所報到。然而,他卻在下部隊不到 5 個月即因卸除引信,爆炸身亡。錢林慧君深入閱卷後,不得不訝異軍方的管理作為。
新兵拆彈 半月殉職
錢林慧君委員發現死者雖然是在下部隊 4 個多月後殉職,但實際上,他是在擔任拆卸引信作業不到一個月就因爆炸死亡。在軍方呈報給監察院的密密麻麻文字中,錢林慧君不放過任何一個字的從中察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段記載:「 96 年 12 月 4 月開始擔任拆卸引信站之作業人員,至事故發生計 14 個工作天,已執行引信卸除約 2847 餘顆。」
這段內容的指述對象,是爆炸案罹難者王照鑫。也就是說,王照鑫實際執行拆卸引信的任務,雖然僅有短短的 14 天,但他已經拆除了將近三千顆的彈藥。意即,王照鑫平均一天拆除的彈藥超過兩百顆。
而且,在軍方呈報的附件表格中,錢林慧君更是驚訝萬分:軍方竟然把才執行 14 天任務的王照鑫列為「熟手」。
「專業人員的訓練非常重要!」錢林慧君強調,處理廢棄彈藥是項極其危險的工作,因此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更形重要。
行政管理 也出問題
「專業認證」是制度的建立,更是管理的思維,軍方欠缺管理概念,在錢林慧君閱卷中,幾乎隨處可見,信手拈來即是。例如,高雄 203 兵工廠發生爆炸的藥棉所,所長林哲仁中校打報告將於 民國 95 年 1 月 16 日 退伍,廠長劉黎宗少將擔心他退役在即而無心工作、或可能導致管理鬆懈,於是口頭調離他的職務,並逕行指派技術官黃勝忠少校於 民國 94 年 8 月 31 日 代理所長。沒想到,黃勝忠才代理了 9 天,就發生這樁 3 死 1 傷的慘劇。
黃勝忠少校代理所長的人事派任,並沒有經過簽核,因此造成責任歸屬的問題:發生爆炸事故這筆帳,應該算在誰的頭上?因為,發生事故時,林哲仁中校已經沒有實際執行所長職務,黃勝忠少校雖是代理所長,但他的職務並非派准。到底誰該負責任?根據軍方的檔案,因為這件行政管理的過失, 203 廠長劉黎宗少將、藥棉所長林哲仁中校、技術官黃勝忠少校統統都被各打五十大板,但處分程度不一:劉、林各處「記過兩次」,黃則「申誡兩次」。
在閱卷結束後,對於軍方 4 件爆炸案的發生原因,錢林慧君已有些許心證:「有人的問題,也有制度的問題。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管理!」錢林委員決定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約詢。
柏台約詢 軍方認錯
這場針對 4 件爆炸案所展開的軍方「大約詢」,錢林慧君印象十分深刻。因為,除了是她擔任監察委員以來的第 1 次約詢之外,到場的軍方將校軍官多達 18 人。其中,最高軍階的將領是國防部後勤次長王天德中將,以及 5 名少將、 8 名上校、 3 名中校,最低階的則是聯勤司令部少校副庫長王耀志。
民國 97 年 8 月 26 日 下午,這場大約詢在監察院內召開。「他們(指軍方)看起來謙恭有禮,好像很有禮貌。」距離約詢事隔近兩年,錢林委員記憶猶新:「看得出來,他們勇於面對過錯。」錢林慧君補充說,畢竟 4 件爆炸案造成 6 死 12 傷的慘禍,被約詢的將校軍官坦誠面對應有的改革,「不像其他的行政機關,他們至少不會拗!」
確實,從國防部在這場約詢過後所函覆的文件,可以得知軍方承認疏失,包括:第一,在馬祖彈藥分庫爆炸事件中,軍方承認對於已拆解待銷毀的發射藥沒有積極銷毀;對於庫儲環境、庫儲作業、庫儲管理也沒有確實執行。第二,在南港彈藥分庫事故中,並沒有依照安全測量距離興建兵舍,而且違反彈藥混儲的規定。第三, 203 工廠的標準作業流程有檢討必要,必須增列異象處理程序,及緊急應變步驟。第四,蕃社整修所事件中,對於具有高危險性的引信拆卸作業,沒有責由已具經驗的熟手擔任。
廢彈之多 令人咋舌
除了認錯,坦承疏失,是讓錢林慧君感受到軍方有虛心檢討的誠意之外,從軍方提出具體的改善之道,以及案發後的處置作為,也讓柏台大人稱許。最明顯的事證,是軍方早在監察院發動調查的前一年,即民國 97 年底,主動就已經把 6 千多噸質變的廢棄彈藥全數銷毀。
錢林慧君印象非常深刻,「在約詢時,我特別詢問軍方是否真的已經銷毀這些廢棄彈藥。軍方斬釘截鐵告訴我,並且還簽名具結保證已經全部銷毀。」
「全台竟有 6 千多噸發生質變的廢棄彈藥!」這個數字不得不令人感到驚悚。因為,這些不知何時會爆炸的廢棄彈藥,竟是被軍方長年以堆倉儲貨的土法煉鋼方式,放置在陳舊的山區庫房裡。
這 6 千多噸的廢棄彈藥,是軍方 20 多年來始終處理不完,日積月累下的數據。既然軍方長期以來無法及時處理這些廢棄彈藥,錢林慧君就不得不探究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既然過去軍方沒做到,為什麼在第 4 起爆炸案(蕃社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年,軍方就能按照進度悉數銷毀完畢?
原來,軍方覺醒了。在錢林慧君溯源追查下,始知軍方為了加速處理廢棄彈藥,以及考量降低官兵的危險性,因此採取「自行處理」、「委中科院」、「委外境外」及「委託民間經營」等 4 種方式,快馬加鞭的在一年之內就清理完畢。
軍方作為 監委肯定
「我必須肯定軍方在事發之後的作為!」軍方明快處理廢棄彈藥,讓錢林委員認為國防部已經從 4 件爆炸案中獲得「血的教訓」。錢林慧君會對軍方有如此正面觀感,是因為軍方對於彈藥庫、整修所的管理模式,已從制度上全面改進;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是「律定」管理模式。
所謂的「律定」管理模式,指的是軍方頒布「八級品彈藥儲存位置選定原則及庫存管理規定」(八級品,即不堪使用的廢棄彈藥),並且通令嚴格施行。根據這項規定,全國各廢彈處理營區在每天上午 10 時、下午 3 時進行庫房的兵力巡查,嚴格要求凡是溫度只要高於攝氏 35 度時,就必須在彈藥庫外的地面、牆壁及屋頂水降溫;如果溼度過高,則必須打開庫房通風。
除了以人力檢查各彈藥庫,軍方並且還從改善彈藥庫環境,以及斥資設置監控系統的三管齊下方式,全天候的掌握彈藥庫安全性。其中,軍方已於民國 95 年起編列 3400 萬元,委託中山科學研究院建置「全時段彈藥庫溫溼度偵煙監視系統」,這項系統最大的功能,是可以連結到各彈藥庫的安全管控中心,透過精密儀器的顯示,在辦公室裡即可全天候記錄並觀測彈藥庫房裡的溫、溼度變化,一旦發生異常,預警系統會在第一時間發出警訊,官兵即能火速處置。這套監控預警系統由於功能優異,聯勤司令部因此再持續編列 5 億多元的預算,擴大在各彈藥庫房增設。
偵煙系統 軍方廣設
「自從這套監測系統設置之後,軍方的彈藥庫房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意外了。」調查人員說。「而且,軍方堆放廢棄軍品的方式也改變了。」錢林慧君再一次肯定軍方認錯、知錯,並能改錯,「軍方終於有管理的概念了!」
軍方作為的積極,還可以從改善彈藥庫周邊環境得知。國防部從民國 96 年到 97 年度共編列 3 億多元的經費,委請中科院針對國軍彈藥庫周邊防護力較弱的地域,增設「防護擋牆」,經全面清查後,全台總計增建 126 座,並且已在民國 97 年底施作完畢。
「畢竟,我展開調查的時候,距離 4 件爆炸案已經案發 3 年多了。」錢林慧君委員說。啟動調查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事後監督,並嚴厲督促軍方不得再發生類似事件,即因如此,對於約詢當天將領的說詞,「我是抱著幾分保留的態度,畢竟說歸說、做歸做,我聽其言,也觀其行。」
「這 4 件爆炸案,軍方總計懲處了 48 名將校尉級軍官,從懲處軍階之高,懲罰程度還算合宜的情況,可以看得出軍方改革的決心。」錢林慧君如此認為。此外,對於軍方懲處的輕重, 調查專員殷偉迪也 指出,國軍實施精實案後,由於僧多粥少,軍方升遷管道越來越窄,一支申誡就可能已經斷送了前程,「軍方的處分算是合乎情理了。」 柏台發聲 語重心長
錢林慧君表示,亡羊能夠補牢、出事記取教訓,並且提出精進、防範之道,讓慘痛的憾事不再發生,「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對軍方良心的建議、衷心的期許!」錢林委員義正辭嚴的說。
錢林慧君的深深期許,不僅著眼於國防部,也擴及行政院的相關部會。因為,在調查過程中,她雖然發現國防部有重大違失,但軍方有時也處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因為,現行法令對於廢彈的管制不是很周延,仍有改進空間,」錢林慧君補充說,如何透過立法程序予以明確規範,確保彈藥安全的管理,除了聯勤司令部、國防部必須再加把勁之外,「行政院研考部門也應該切實檢討,從旁督促及協助軍方建立一套良好的彈藥管理制度,未來才能確保國防作戰的彈藥供應無虞,及確保軍方及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錢林慧君會如此的語重心長,源於她在調查此案過程中的感同身受。原來,在一封陳情信裡,她看到了爆炸案對民眾生活上的日夜恐懼:「 …… 彈藥庫緊臨我家進出的道路, …… 一有風吹草動,稍有聲響都會緊張起來,睡不著覺,這樣的日子怎麼過? …… 每次想到就寢食不安,感覺到生命隨時受到安全上的威脅。 …… 」
這封信附在全案卷證裡,引起錢林慧君的注意,經過她追查,始知陳情人就是前述住在馬祖南竿清水村的曹姓居民。然而,信裡所指述的內容,卻只是一場誤會。原來,曹姓居民住家附近堆疊著彈藥庫官兵所置放的木箱,他誤以為木箱內都是軍方露天儲放的備用彈藥。為了化解曹姓居民的疑慮,軍方於是把空木箱悉數搬移。民眾連軍方的空木箱都會杯弓蛇影,驚懼萬分,讓錢林慧君深深體會民眾對軍方有效管理彈藥庫的迫切。 6 條人命 換得系統
「軍方的彈藥庫管理工作,現在其實已經做得滿不錯的了。」錢林慧君再一次肯定軍方,因為,她親眼目睹、身歷其境 ......
今(99)年 4 月,在監察委員地方巡察時,錢林慧君前往金門巡察軍方利用機器人銷毀地雷的作業。趁巡察之便,錢林慧君特別要求視察彈藥庫的管理工作,「我親眼看到,官兵現在是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到彈藥庫房裡的情形,」錢林慧君滿意的笑著說,「看到軍方在彈藥庫管理上的進步,我很有成就感!」在辦公室裡,此時的她,笑容燦爛。
4 件爆炸案,釀成 6 死 12 傷, 48 名軍官遭到懲處。這個數據,是血的教訓。「這樣的慘劇,絕對不能再發生!」錢林慧君委員收起短暫的笑容,一臉正色,「軍方一刻都不能鬆懈,我還會持續的監督下去。」
6月的午後,雖然才是初夏,但烈日驕陽已將台北盆地烤得像個持續升溫的火爐,散布全台各地的國軍彈藥庫、整修所,如今在偵煙預警系統的全天候監偵下,保護著官兵與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軍方不能忘:這套偵煙預警系統,是 6 條人命所換得的!
軍方更不能忘:監察委員錢林慧君會繼續緊盯著軍方。她的注視,會像是烈日驕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