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高教國際化推動成效不彰 監察院力促教育、科技、內政、勞動、僑政等部會改善

  • 日期:106-09-14

我國高教機構之過度擴張與人口結構少子化的雙重壓力,業已導致大專校院面臨招生窘境,而為解決此一困境,無論是延攬外籍生來臺就學或薦送我國學生前赴他國進修,均需具備一定的國際化條件;惟監察委員陳小紅所提出的「高教國際化調查報告」卻揭露政府推展多項高教國際化措施所存在的盲點。
前述調查報告經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今(14)日審查通過。該報告明確指出,我國推動「境外專班」政策已逾10載,102至105學年度僅有13所一般大學參與,且41班次中竟有24班次實際註冊人數掛零,而未開班比率高達58.54%,招生率僅24.02%,顯見我國高等教育未符時代性與市場需求。
調查報告亦論及,全英語授課之不足肇致招收境外學生之不易;而現行「私立學校法」對引進境外高等教育機構來臺辦學亦不具誘因,南向政策對於潛力龐大之紐、澳兩國,缺乏具體策略,均使我國高教失去前進國際市場之先機。
此外,教育部對我國學子海外留學領域、返國服務貢獻與成效、修畢學程或取得學位動向之掌握度嚴重不足,既未能建立基本調查統計,據以科學化、系統化擬定高教相關政策,更乏鏈接我國未來潛在人才之用心。
監察委員陳小紅指陳,來臺外籍教師總量偏低且人數日減,而彈性薪資方案較偏向留住我國現職人才,缺乏對外籍教研人才之吸引力,復加居留歸化、子女就業等友善環境之建置難稱完善,亦不利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發展。
監察委員陳小紅另表示,教育部對於現行高教國際化之視導密度偏低,該部雖稱已將該計畫併入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或「高教深耕計畫」,惟難以對受補助學校具體課責乃不爭之事實。
調查報告也提及,參與全球性或區域性之高教組織與計畫,為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可行策略之一,例如日本、韓國與大陸地區共同推出「CAMPUS Asia」計畫,美國與英國之「全球創新計畫」等,惟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參與似受限於外交處境,亟待主管機關研商策進策略。
綜上可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目標、策略未臻明確,針對不同國家缺乏差異化招生策略;國際學生及大陸地區學生數,深受政治及外交因素干擾難有穩定生源;而今又全盤將「新南向政策」所列國家,視為整體高等教育國際化之主要目標,定義不免狹隘。
監察委員陳小紅強調,在「教育產業化」蔚為世界潮流之際,跨部會橫向整合之重要性不言可喻,行政團隊除應檢視各自所轄計畫外,尤應力避高教資源的疊床架屋與政出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