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三棘鱟數量遽減,在臺灣本島幾乎已絕跡,且為IUC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入全亞洲瀕危物種,然海洋保育署未有積極保育作為,漁業署對於現行三棘鱟禁限捕政策亦有通盤檢討改進之必要,監察院促海保署及漁業署檢討改進。

  • 日期:113-03-30

監察委員:田秋堇、林郁容

鱟存在於地球上已有上億年,然因人類對其棲地的破壞及不當利用,造成數量遽減;2019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將三棘鱟列入全亞洲瀕危物種。三棘鱟曾遍布臺灣本島北海岸以及西海岸,其凹型外殼過去甚至成為一般人家中舀水或盛物的勺子(稱為「鱟桸(hāu-hia)」;此外,鱟血對於近代人類醫療亦有重要貢獻,因細菌死亡時會釋放內毒素,極微量的內毒素進入人體血液中,即會誘發一連串免疫反應,造成發熱、凝血、休克,甚至引起器官代謝異常或導致死亡;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檢測生物製品類、醫療注射用藥劑、放射性藥物、疫苗製劑、一次性注射器針筒等醫療器材中是否含有內毒素。然我國三棘鱟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上岸產卵紀錄,本島已幾近絕跡,僅新竹香山、嘉義布袋和馬祖清水濕地在仔細觀察下則能找到1、2隻稚鱟。

經監察委員田秋堇、林郁容進行調查發現,海洋保育署110年針對鱟進行委託研究,發現鱟已達列為保育類物種標準的25分(列為保育類應達24分以上),該署卻逕以各地需制定因地制宜的鱟保育策略、社區尚未凝聚共識、沙灘管理不易執行等理由,未送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定是否應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其後112年再次委託研究便下降為23分,因此三棘鱟至今尚未列為我國保育類物種,得到法律應有之保護。對於數量遽減且被IUCN列入全亞洲瀕危物種的三棘鱟,其處境將越來越不利,學者專家指出,金門的稚鱟自然死亡率高達98%,現在稚鱟沒有保存下來,再過15年後三棘鱟可能在我國就會滅絕,然海保署對三棘鱟並未提出更積極的保育作為。監察院內政及族群委員會通過監察委員田秋堇、林郁容所提出之調查報告,要求海保署及漁業署檢討改進。
 
監察委員指出,臺灣三棘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國內調查評估三棘鱟已處於列為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之邊界,IUCN亦於2019年將其列為全亞洲瀕危物種,實不宜僅以一般海洋物種視之。惟海保署逕以各地需制定因地制宜的鱟保育策略、社區尚未凝聚共識、沙灘管理不易執行等理由,未將三棘鱟保育等級評估提報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定,亦未針對尚未列入我國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國際瀕危物種,訂定相當程度之保育配套措施,導致部分國人至今仍有食用三棘鱟之情形。此外,我國三棘鱟歷年來研究調查結果,推估數量差距甚大,族群數量之估計,與該物種評定保育等級密切相關,海保署允有加強確認數據準確性之必要。
 
經2位監察委員調查發現,全臺三棘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本島幾已絕跡,而部分離島雖有復育及放流之保育作為,但仍時有漁獲捕捉與食用三棘鱟等情形,加遽三棘鱟生存威脅。三棘鱟因未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難以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禁止獵捕之規定,部分地方政府雖以「漁業法」限制三棘鱟之採捕行為,然僅侷限於澎湖、連江海域及金門古寧頭保護區,落實執行亦有困難,漁業署允應對現行三棘鱟禁限捕政策規範為通盤檢討改進。另海委會雖已擬具「海洋保育法」草案,然何時通過仍尚未可知,惟三棘鱟保育作為刻不容緩,海保署卻一再將三棘鱟保育及禁限制作為寄託於非其權管之「漁業法」,該署為海洋保育最高主管機關,於「海洋保育法」立法完成前,允宜提出更積極的保育作為。
 
此外,監察委員田秋堇、林郁容強調,國際間已將無動物成分之重組因子C檢測法用於生醫產品內毒素檢驗,食藥署亦將該檢驗方法納入中華藥典,並預計於113年底正式出版,彰顯我國致力促進國人健康之際,亦保障動物福祉。此外,藥典為藥品生產、檢驗、供應、使用和監督管理的法定依據,檢驗方法納入藥典與否對於該方法之普及化扮演重要角色,食藥署允宜全面檢視並落實執行中華藥典編修作業,持續蒐集相關國際規範,適時納入新型非動物來源之替代試劑,以兼顧生醫安全與動物福利。